close

  3月3日,《光明日報》第13版發文,對成都民間閱讀組織——3+2讀書薈,多項舉措滿足“鄉村群眾的閱讀需求”進行了報道,以下是書香成都記者整理後的報道內容。
  2014年寒假,大邑縣新場學校四年級三班的袁倩芸小朋友最喜歡去的地方是街頭“3+2讀書薈”的書屋,那裡有格林童話,還有米老鼠和唐老鴨……
  如袁倩芸一樣,家處鄉村的小朋友還有不少,他們能讀課外書的地方並不多。營造什麼樣的環境來滿足鄉村群眾的閱讀需求?一個名為“3+2讀書薈”的互助式公益組織正在做這樣的努力:打通鄉村閱讀的“最後一公里”。
  農村缺乏的是閱讀氛圍
  “叫‘3+2讀書薈’是因為5個發起人有3位男士和2位女士。”“3+2讀書薈”總部負責人龐昊給我們詳解了讀書薈的來歷。
  “3+2讀書薈”的總部在大邑縣新場古鎮。在地方政府和企業的支持下,總部以優惠價格租賃了辦公室。作為民辦公益的閱讀推廣機構,讀書薈自2012年4月成立以來,以“公益書館+志願者+讀書薈”的方式,在成都市的大邑縣、蒲江縣、溫江區等地陸續建成並對外開放了6個公益書館。龐昊說,“農村缺乏的是閱讀氛圍,而營造這股氛圍是我們正在做的。”
  “在農村推廣閱讀是艱苦的事”
  “3+2讀書薈”的活力在於志願者。他們來自五湖四海,有不同的行業和愛好。將鬆散的沙子凝聚成傳播真善美的正能量,“3+2讀書薈”靠的是什麼?答案是嚴格、規範的志願者準入、管理、考核制度。
  “我們不僅建立了《志願者章程》,還有《志願者分組方案》,根據各自的特長把志願者分成攝影組、協調組等。此外,出於對志願者服務時間及區域考慮,我們對部分核心志願者設置板塊負責人及具體工作的分工,設置了A、B角志願者替換制度,並及時對志願者服務時間進行記錄。”龐昊介紹。
  龐昊直言,在農村推廣閱讀是一件艱苦的事,為確保志願者服務的公益性、專業性,讀書薈還有明確的志願者退出機制,表現消極、影響工作者將被勸退。目前“3+2讀書薈”的資金籌集渠道也實現了多元化,30%為政府購買服務,30%為社會募集,30%為文化創意產業項目自營收入,10%為現場供應茶水等經營性收入。
  藏書多樣 活動豐富 群眾喜歡
  在大邑縣新場鎮的“3+2讀書薈”,常有趕場的群眾走進門坐下,拿起自己感興趣的書閱讀,一坐就是好半天。
  在館里忙活的志願者羅靜告訴記者,群眾到書館享受的是免費閱讀。這種互助式公益形式,讓大家分享書與書的故事、感悟人與人的情懷,志願者利用自己的時間和專業為大家提供服務,群眾免費參與,大家都有所收穫,所以樂於參加活動的人越來越多。
  為打通更多鄉村閱讀的“最後一公里”,“3+2讀書薈”今年啟動了“千名薈員服務社區計劃”,爭取以更多、更好的志願服務,帶領更多鄉村的群眾和孩子一起參與讀書、分享讀書的樂趣。
  李曉東 危兆蓋 書香成都記者 楊曉蓓 整理 報道來源《光明日報》  (原標題:央媒聚焦成都:打通鄉村閱讀的“最後一公里”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yr96yrbfx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